服务热线
86-0769-83110798
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的抗风测试标准风速并非单一固定值,而是根据无人机的类型、起飞重量及应用场景,由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共同确定。以下是核心标准体系及具体风速要求的详细解析:
一、国家标准 GB/T 38930-2020 的分级要求
作为我国首ge专门针对无人机抗风性能的国家标准,GB/T 38930-2020 将轻小型旋翼类无人机(起飞重量 0.25-150kg)分为Ⅲ 级(4-15kg)和Ⅳ 级(15-116kg),并规定了持续风、阵风、切向风三种风型的测试条件:

测试需在可控风场中进行,风速调节范围为 0-25m/s,精度达 ±1m/s,并同步采集无人机姿态、轨迹、动力系统参数等数据。例如,某物流无人机通过该标准测试后,在 6 级风环境下的悬停水平偏移可控制在 0.5 米以内,姿态波动≤0.3°。
二、min航局适航认证的针对性要求
中国min航局在《城市场景物流电动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技术要求》中,对轻型无人机(空机≤4kg,最大起飞≤7kg)提出更具体的抗风指标中国民用航空局:
起降阶段:需抵抗5.4m/s(约 3 级风)的持续风,确保着陆水平精度 ±0.5 米;
飞行阶段:需抵抗7.9m/s(约 4 级风)的持续风,同时保持航向控制精度 ±5°,航迹水平偏差 ±10 米。
对于Ⅲ 类无人机(4-15kg),CCAR-92 部要求必须通过10m/s 侧风测试,并提供连续 30 分钟的风洞测试视频记录,以验证动力冗余和姿态稳定性。
三、测试方法与ji端工况模拟
抗风测试不仅需满足标准风速,还需复现复杂风场特性:
持续风测试:稳定输出目标风速 30 分钟,评估无人机长时间保持航线的能力。例如,工业级机型在垂直风切变环境下需将轨迹偏差控制在 1 米以内。
阵风测试:模拟 5 秒内风速骤升 15m/s(如从 5m/s 跃升至 20m/s),要求飞控系统在 0.3 秒内恢复稳定,电机温度增幅≤20℃。
极duan风测试:专业机型需通过12 级台风(32.7-36.9m/s)验证结构强度,确保自动返航落点误差≤5 米。
四、测试设备与精度保障
抗风测试通常使用智能风墙系统,其核心参数需满足:
风速范围:基础测试 0-16m/s(0-7 级风),专业设备可扩展至 0-24.5m/s(0-10 级风),wu差 ±0.5m/s;
风向调节:0°-360° 任意切换,均匀度误差≤±5%,湍流强度≤3%;
数据采集:风速传感器精度 ±0.1m/s,姿态记录仪角度wu差≤0.3°,高速相机采样频率≥200 帧 / 秒。
例如,Delta 德尔塔仪器研发的可移动风墙系统,通过独立控制的风机矩阵,可精准复现山区乱流、城市峡谷风等复杂气流,误差控制在 ±0.5m/s 以内。
由Delta德尔塔仪器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思实验室团队、工信部电子五所赛宝低空通航实验室研发制造的无人机抗风试验风墙\可移动风场模拟装置\风墙装置,正成为解决无人机行业抗风性能测试难题的突破性技术。


无人机风墙测试系统\无人机抗风试验风墙\可移动风场模拟装置\风墙装置
五、应用场景与性能差异
不同场景对无人机抗风能力要求差异显著:
消费级航拍:通常需满足 4 级风(5.5-7.9m/s)下的稳定悬停,水平偏移≤1.5 米;
农业植保:需在 5 级风(8.0-10.7m/s)中保持喷幅均匀性,同时应对田间垂直风切变;
电力巡检:需通过 6 级风(10.8-13.8m/s)测试,确保在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中安全作业。
六、标准协同与未来趋势
GB/T 38058-2019《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虽未直接规定风速数值,但明确要求测试需在可控风场中进行,并采集姿态角偏差、电机功率等核心数据。当前,抗风测试标准正与国际接轨,如 ISO 21384-1:2021《无人机系统设计与生产要求》亦强调动态风场模拟的重要性。
新一代测试技术已实现AI 驱动风场适配,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无人机响应,将动态风谱调整时间缩短至 0.2 秒以内。同时,集成温湿度、沙尘模拟功能的风墙,可测试 - 20℃~50℃极duan环境下的综合抗风性能。
总结
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的抗风测试风速需根据具体标准和场景综合判定:Ⅲ 级无人机需在 6 级风(10.8-13.8m/s)下稳定飞行,而轻型物流无人机起降阶段仅需抵抗 3 级风(5.4m/s)。测试的核心是通过标准化流程验证无人机在不同风况下的稳定性、动力冗余及应急能力,最终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应用。
